0226_6.jpg
茶園管理雜草防除佔茶園管理成本約30%左右,雜草防治是造成茶園栽培勞力付出較多原因,所以在雜草防治上亟需建立「雜草管理」的觀念取代傳統的「根除」,即在作物產量品質與雜草生存間取得一個平衡點,長期持續的控制雜草,使其生長量不致影響作物生產及品質,可維持作物較佳之生長空間,同時亦可維持生物多樣性。以下為茶園草類防治策略供參考:

一、選擇除草
  據調查臺灣茶園雜草種類有52科166種,常見的有85種,雜草並非全部對茶樹有害;所謂選擇性除草,即對於競爭性強、消耗肥力、阻礙採摘工作及易攀爬在樹冠上,且為病蟲害媒介的惡性雜草,均應予以消除;而部分植株柔軟生長期短的雜草,其對茶樹生長並無不利的影響,反而有利於水土保持,可任其自生自滅或留至相當時期,再耕入土中。

二、適時除草
  除草應適時,凡一、二年生之雜草,在開花前應予剷除,以免種子飛散傳播,翌年繁殖更盛。其次應特別注意的是在雨天,或雨季期間避免中耕除草,以免鬆動表土,造成表土沖蝕及土壤結塊,反而有害,如確需除草,可用刈草方式或將惡性雜草拔除即可。

三、草生栽培
  草生栽培為於茶園內利用割草或選擇性之除草劑等管理方式,選留適合的草種進行管理,使園區保持草生狀態的管理方式。

四、綜合性管理
  茶園雜草綜合性管理即配合地形、氣候、土壤及茶樹生育期等因素採上述各種雜草防除方法進行綜合管理。

五、中耕除草的時間
  中耕除草宜選擇晴天或雨後土壤稍乾燥時進行。

六、耕耘之深淺
  幼木茶樹中耕宜淺,茶樹周圍之雜草只能用手拔除,以免傷及根莖。成木茶樹中耕宜深,一般成木茶樹行間耕作以深度不超過30公分,寬度不超過40~50公分,即行間可進行深耕,茶樹根際兩旁宜淺耕為宜。

  茶園雜草管理應兼顧茶園生產、環境保全、永續利用及生態保護,適時適地控制雜草危害,降低管理成本及危害程度。除草方法的選擇應視個人勞力、茶園條件、雜草發生生態及經營收益而決定,而篩選具匍伏性、耐踐踏且覆蓋率佳之草種與茶樹共存之草生栽培方法,可減少土壤沖蝕及培養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環境,亦為現今栽培之新選擇。

arrow
arrow

    三寶堂茗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